top of page
ksk banne.jpg

物業資訊|外國也會避忌兇宅嗎?「兇宅」定義和買賣注意事項

已更新:2023年9月27日


兇宅

近日香港發生的名媛蔡天鳳「肢解烹屍案」轟動全城,甚至成為國際媒體的頭條,也令很多人關注起「兇宅」這個議題。身為業主,當然最怕物業與命案扯上關係,而買家或租客亦通常會對兇宅避之則吉。那在外國置業的話,又有沒有「兇宅」這種迷信概念?想避開不吉利的房屋,又有甚麼可以注意?


外國也會定義房屋為「兇宅」嗎?


在外國,兇宅會被列入「事故物業」(Stigmatized Properties)之中,「事故物業」是該物業基於文化、宗教或媒體等影響公眾看法,引起潛在買家心理情感上的抗拒或不適,例如物業曾是暴力命案現場、黑幫從事毒品交易或賣淫等非法活動的場所、前住客欠債,或是出現鬧鬼等超自然現象,都會令其房價下跌。另外,事故物業的隔鄰單位通常也會受牽連,因為有些人會避免住在罪犯或兇宅的附近。


業主可以隱瞞物業的不光彩歷史嗎?


身為業主,最擔心物業因成為兇宅而貶值,那麼隱瞞又是否上策呢?一般來說,法律並不強制業主披露單位是否兇宅,例如加拿大就沒有法律明文規定,而只是商業慣例。但美國也有些州份要求業主披露單位中的死亡或犯罪事件,例如加州就要求公佈過去 3 年內家中發生的死亡事件。


無論如何,很多地產經紀都會建議業主誠實交代,選擇披露適當的內容,因為就算賣家隱瞞,買家也可能從鄰居、報道上得知。而且根據經驗豐富的經紀,大部分事故物業總有買家感興趣,不少人都希望搬大屋或更佳的社區,或是因文化差異而百無禁忌,只要售價降至合理水平,往往不會在乎是否兇宅。


買家如何得知物業是否兇宅?


購置物業前,買家可以與經紀和業主溝通,甚至向鄰居了解單位過去的背景,避免成交後才後悔,亦可以盡量還價。現時網絡上資訊流通,如果有所疑慮,亦可以在網上搜索物業是否曾出現重大事故。其中一個名為 Died In House 的資料庫,就可供美國房地產買家查閱物業自 1980 年代以來的死亡事件、相關人士資訊、火災事故、附近墓地和社區內的性犯罪紀錄者等。


延伸閱讀:

Comments


為你推薦

OPTour Stories
訂閱我們的Newsletter,你會收到OPTour 獨家海外資訊

謝謝訂閱

bottom of page